首页 > 文化频道 > 人物春秋 > 正文


“红色密码之父”曾希圣:破译国民党800种密码(图)

时间:2012-11-14 16:38:16

[导读]曾希圣 图/广州日报红色密码之父曾希圣——长征期间,敌我双方都在大规模的行军途中,无线电通讯成为双方传递军情的主要联系方式。蒋介石...

\

1936年,曾希圣(中)与军委二局的战友在保安合影 图/广州日报

 长征赶路,常常从马上摔下来

电报内容屡次被破令蒋介石提高了警惕,国民党电台的密码每隔一段时间都会变换,军委二局的破译人员需要不断地破解新密码。曾希圣把二局的工作职能进一步细化,他带领一部分人专门搞破译工作,另一部分人专门负责接收敌军来自四面八方的电文,并让局里的每一台电台负责敌军对应的一个师或两个师,提高了破译敌方密码的效率。

“由于经常通宵达旦地破译电文,父亲和二局的同志在行军中常常因过度疲劳被绊倒,或从马上摔下来,但他们克服了许多困难,破译了大量有价值的密电。”曾小红说道。

1933年红军在登仙桥附近一举迁灭了国民党两个师的“围剿”部队,令国民党军队士气大受打击,国民党名将李默庵闻后心情低落,就用自己师部的电台秘密给在上海的夫人发了一首诗:“登仙桥畔登仙去,多少红颜泪始干。”这封电报被当时的二局截获,准确无误地破译出来,周恩来看后记住了这首诗。

1936年周恩来到西安处理西安事变时,见到了他的黄埔学生李默庵,周恩来想起他写的那首诗不错,随口就念了出来。李默庵听后大吃一惊:“那是我密电给夫人的,你是怎么知道的?”

为了不间断获悉国民党部队的动向,曾希圣把人员分成两支队伍,一支随着大部队先走,另一支留在原地架起信号设备,搜集电报信号。到了约定的时间后,行在前方的队伍停下来架设电台开始搜集电报,此时后一批人才停止工作赶上来,长征路上这两支队伍就这样一边随大队行进,一边负责破译工作。

编辑:yuan4ren

关键字:

声明:i天津视窗登载此文出于传送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网友参考,如有侵权,请与本站客服联系。信息纠错: QQ:1296956562 邮箱:129695656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