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频道 > 传承 > 正文


那些年天津人是如何过冬的 古稀老人通过票据讲述冬日故事

时间:2016-11-25 19:01:02   来源:今晚报

[导读]陈嘉荣介绍当年的烟囱票,回忆着过冬的场景。记者伊健摄在百姓的生活日历里,临近入冬却尚未供暖的那几天觉得格外难熬。今年,天津提前10天开始供暖,难熬的日子并没有出现。遇到强冷空气来袭时,供暖单位更是火力全开,保障每户家庭温暖过冬。时常听到人们回忆说:那些年没有暖气的日子,冬天是怎么过的?烧煤生炉子的场景依稀能够想起,但对冷暖的那份感受总是很难再找到。

陈嘉荣介绍当年的烟囱票,回忆着过冬的场景。 记者 伊健 摄

在百姓的生活日历里,临近入冬却尚未供暖的那几天觉得格外难熬。今年,天津提前10天开始供暖,难熬的日子并没有出现。遇到强冷空气来袭时,供暖单位更是火力全开,保障每户家庭温暖过冬。时常听到人们回忆说:那些年没有暖气的日子,冬天是怎么过的?烧煤生炉子的场景依稀能够想起,但对冷暖的那份感受总是很难再找到。

为了找寻那份记忆,记者走访了天津一位年过古稀的老人陈嘉荣,他是一位票证收藏爱好者,曾以亲历者的身份登上央视文献纪录片《筑梦路上》,借助自己的藏品给全国观众讲述那些年或艰难、或温暖的故事,借助老人的收藏我们不妨追忆,那些年我们天津人一起走过的冬天。

50年前 过冬天特别累

今年76岁的陈嘉荣曾经生活在南开区老城厢,在大杂院生活过的人,对于过冬的感悟会有更深的理解。每年天气稍稍转凉,就要开始储备煤球,听到菜店里来了一车大白菜的消息,马不停蹄地要去排队,家家户户皆如此,这份经历让老人记忆犹新。

老人给记者展示当年使用的布票和棉花票。1963年,经济困难时期尚未完全过去,当年陈嘉荣和爱人结婚了。天津人对于结婚的铺盖格外讲究,四床棉被象征着四平八稳,也成为那个年代的“豪华配置”。陈嘉荣告诉记者:“当年要凑齐这四床棉被所用的被里、被面和棉花,是很不容易的事。”当时父母跑遍亲戚家借票证,陈嘉荣也和同事们拆兑,终于在结婚当天,亲属面前,四床被子的确如数摆放在了床上。临近入冬,爱人开始拾掇大柜,在清点棉被时突然发现被子少了,这在当时看来算得上是件大事了。“四床被子不仅少了一床,其中一床还是以褥子代替的。”现在回忆起来,老人笑了,“当时找亲戚朋友凑布票,凑棉花票,勉勉强强只凑齐了两床,结婚前找邻居借了一床充数,而那床褥子只是叠得像被子,但没絮棉花啊。”老人笑着说:“当时感觉欺骗了她,到现在还觉得很愧疚,但想想50多年前,哪对新人的棉被不是这样借来借去?”

今天坐在暖气房间里,回想着当年过冬时的场景,老人说出了一句难以捉摸的话,“在当时那个年代,过冬天特别累”。老人的感触何来?他说:“在农村,冬天是乡亲们的农闲时节,而在城市生活,过冬却是一件大事,一年最忙的时候就是冬天了,很多东西需要提前准备。”取暖靠煤,尚未入冬就要把煤球买回家,大杂院里每家门口都得垒个煤池子,而屋子里炉火旁通常也会垒个小煤池,煤球就放在屋里。煤球的碎末舍不得扔,就要浇上一点水,和成煤饼,摊在炉子里。“过去的日子放在今天,相信很多人过不了。”老人说。

困难时期,吃菜不那么容易,大白菜也是当时北方地区人们过冬吃蔬菜的主要选择。买菜需要排队,当排到自己的时候烂菜帮、破菜叶都得收回家。菜买回来后,晾一晾就要马上收起来,用绳子将白菜系紧,确保这一冬下来不风干,多保留一些水分,可以让白菜的口感更好些。赶上天气好的时候,还得折腾一轮白菜,看看压在下面的菜有没有烂。回想起当年冬天吃菜的方法,那可真叫“一菜多吃”。白菜帮子剁馅、叶子可熬可炒,想吃热乎的就煮一锅白菜疙瘩汤。白菜最里面、最“奢侈”的部分要算白菜心,“那可是好东西,挖出来拌一拌,是一道难得的开胃菜、下酒菜”。在当时那个年代,白菜根剩下也不能轻易扔掉,找个碟子放点水,把它墩在里面,期待着再长出一个白菜心或者白菜花,能吃就拌着吃,不能吃就留着“观赏”了。

“生活水平提高了,这不是一句空话,思前想后一对比,就知道现在和过去比,简直是翻天覆地,至少现在不必为过冬伤脑筋了。”陈嘉荣感慨道。过去,一入冬就得开始为过年做准备,“人们总以为到了过年才有好的,其实是为了让过年的气氛更浓一些,这一冬都在攒着。”说话间,老人拿出了一封封存了许久的介绍信,发黄发脆的纸张上写着:“郭庄子果品核算店,兹介绍我单位同志前来购买高级点心处理品。”落款加盖着公章。所谓高级点心处理品,就是点心渣,要知道在经济相对比较困难的时期,这些渣也是需要凭借介绍信才能够买的。

30年前 冬天洗澡这样难

改革开放以后,生活日渐变好,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票证时代才宣告结束。老人的一张烟囱票勾起了他的回忆。

这张烟囱票是上世纪80年代末期发放给和平区居民的,并且在烟囱票上写明要凭本供应、逾期作废,取得这张烟囱票的居民可以在当年11月内去指定土产店购买三节新烟囱。老人回忆说:“虽然供应充足了不少,但也不是年年有新烟囱可买。”新烟囱买回家,通常都放在房间里显眼的位置,距离炉子最近的地方,一是为了美观,二是保温性能好,而那些补了又补的老烟囱就要依次排在外。到了春天,撤炉子后,烟囱就需要一节一节清洗、晾晒,然后用报纸细心地裹起来,放在通风的地方,以此延长烟囱的使用寿命,以后的冬天再使用。

老人说:“烧炉火这件事,烧得太足煤不够用,烧得少了室温上不来,对于八下透风的房间,就得想方设法把窗缝封起来。”从老人的讲述中,我们知道,那时冬天里通风换气是一件并不太容易实现的事。即便房间封得再严实,人们晚上睡觉时,也要有个适应凉被窝的过程。于是,天津人或是用电褥子,或是用暖水袋、盐水瓶,尽可能让被窝暖一点儿,睡得舒服些。不过,房间封得太严实也会出现更现实的问题,比如室内外温差过大,随时提防一氧化碳中毒的发生等,这在暖气尚未大面积普及时,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翻着老人的一张张票证,听着他讲述那些年过冬的场景,我们思绪万千。老人手中的三个煤本记录着不同时期家庭的购煤情况,当煤本结束了使命,居民自己购煤也成为历史。老人感慨道:“过去有副食店的地方必定有煤厂,现在想找个煤厂已经很难了。”

老百姓的头等大事是温饱,“温”解决完就要关注“饱”。当然白菜依旧是过冬的主菜,但在市场上已不是唯一的选择,人们破费一点儿吃些“细菜”也成为可能。老人说:“虽然日子改善了,但老百姓还是喜欢腌点儿雪里红、积点酸菜或者把夏天的西红柿储存到瓶子里,留着冬天吃。虽然现在也有,但日子变好的人们也懒了,都习惯买现成的。”

记者从陈嘉荣的收藏品中找到了澡票,又勾起了他的一段往事。老人说:“当年去浴池洗澡和今天去洗浴完全是两回事。”过去条件有限,冬天总会觉得格外寒冷,尤其在冬日洗澡,更是一件很“痛苦”的事。老人回忆说:“在职职工通常都是在单位的澡堂子泡澡,而孩子们就在家里洗。”上世纪80年代,浴罩开始逐渐流行起来,对于普通家庭来说,这可算解决了一个大难题。冬天洗澡是一件颇为“浩大”的工程,需要提前烧水把房间烘得暖暖和和的,然后将浴罩用钩子固定在房顶,长长的透明塑料布套在大木盆上,形成一个封闭的小空间,当热水倒入盆中,蒸汽将浴罩充起,热气腾腾的,这时候再洗澡就舒服了很多。毕竟家里的面积小,洗澡不是那么畅快淋漓,更多人都是叫上街坊四邻一起去澡堂洗澡。那时的澡堂比起今天要朴素很多,当然消费也不可同日而语,那份边烫澡边聊天的经历,也是现在看来值得想念的场景。

今天 坐在暖气房里等快递

2003年,陈嘉荣一家居住了几十年的老城厢地区拆迁了,当年他搬到了新建的花园小区,房屋的面积比起过去宽敞了很多。搬进新家,有了暖气,到了供热季不必自储煤球,到了日子,准时供暖。尤其让老人满意的是,今年比起往年供暖日期提前,供暖温度升高,老人坐在家里更舒服了。不仅居住环境更加宜居,过冬的生活也是更加便利。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肉票、油票、鸡蛋票、副食本、粮本相继停止流通,退出历史舞台,直至1996年煤本的停用,国人凭票凭本购买日常生活品也成为历史。遥想刚搬迁时的那个冬天,陈嘉荣和老伴经常去门口的大型超市买东西,经常是一次买足,放在家里慢慢消费。后来,电话购物方便了,拨打一个电话,米面油蛋直接送货上门。近些年来,电子商务让百姓的生活更加方便,坐在家里,点点手机,老人想吃的进口食品照样会送到屋里。

当年垒砌的煤池子,随着平房改造消失了,现在不用买煤,一样可以让房间的温度在20多摄氏度。当年冬储的大白菜,如今也不再堆积,吃一棵买一棵,保证菜品的新鲜,而且种类繁多,大白菜也不再是冬日里市民吃菜的主要选择。当年腌制咸菜的缸已经不在,为了确保食品安全,咸菜袋都会标注上营养配比。当年冬日里洗澡的难题也已不存在,家中的热水器随时能够让人们痛痛快快洗个澡。

从一张张小票证背后的故事,透析天津人过冬方式发生的改变,这份改变让冬日变得更加温暖、更加舒适,正如陈嘉荣所说:“天津市民改变的不只是居住环境,更重要的是生活方式的变革。”(记者 伊健 实习生 潘雨晨)

编辑:KK

关键字:老人天津人过冬陈嘉荣当年冬天烟囱那些冬日生活

声明:i天津视窗登载此文出于传送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网友参考,如有侵权,请与本站客服联系。信息纠错: QQ:1296956562 邮箱:129695656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