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 要闻 文化 企业 理财 保险 消费 公司 区域 创业 责任 时评 调查
首页 > 财经频道 > 深度调查 > 正文


娱乐至死时代 明星八卦拯救纸媒

时间:2012-11-12 20:37:34

[导读] 在海峡对岸的台湾,《苹果日报》和《壹周刊》换老板的消息已经传了好几个月,具有讽刺效果的是,这两家以狗仔爆料明星八卦出名的纸媒也因此...

依据之二是电子化阅读的兴起。无论是标榜着“结束了无纸不成书历史”的电子书,还是缔造了“万卷图书三两轻”的掌上电脑都颠覆了传统阅读方式。科技的进步让电子化阅读取代纸质印刷成为可能。

依据之三是纸媒读者的流失。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我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人,其中18~30岁的青年人普及率达到98%,已经趋于饱和状态。再过30年左右,即2040年前后,这一网民群体的年龄就是48~60岁,涵盖了社会上最具话语权和购买力的主流人群。他们和比他们更年轻的一代人都在网络环境下长大,决定了其传媒接触的偏好必定是“在线阅读”。

依据之四是成本。与新媒体相比,建立在新闻纸和印刷设备基础上的报业成本极高。据统计,我国报纸每多1万份的印量要增加300万元的开支。因此多数报纸发行靠广告收入来弥补,而广告费又极易受经济状况的影响。(据光明日报)

电子报代表不了纸媒发展的未来趋势

人民网发表了署名为中国记者杂志值班主编陈国权的文章认为,《新闻周刊》由纸质版变成完全的“电子报”,我们不应从纸媒的未来发展趋势角度来解读,认为电子报是纸媒的未来。而应从一家媒体经营不善破产关张的角度进行解读,《新闻周刊》只出电子报代表不了纸媒发展的未来走势。

文章认为,《新闻周刊》用来解读纸媒的过去与现在的发展难题恰如其分,但是如果用来解读纸媒发展的未来就是电子版,那则非常不恰当。

由于网络媒体冲击,加上经营不善,《新闻周刊》已经惨淡经营很多年,早就濒临破产,周刊近年来几度改版、裁员、整合缩编,但效果不佳,亏损依旧,华盛顿邮报公司“无力回天”,于2010年8月,以1美元的价格出售给音响大亨悉尼·哈曼。现在终于关张了,还要出电子刊,则是对《新闻周刊》品牌的一种“收割战略”。当败局已定,最明智的选择就是水里捞盐一样,能捞多少是多少。

也就是说,《新闻周刊》仅仅是美国众多经营不善倒闭关张的众多企业的一个。其中,进行数字化,试图从数字化中获得转机,就是其经营不善的众多表现之一。《新闻周刊》停出纸质,只出“数字刊”,只是为了节约成本,收割利润。而可以肯定的是,从此以后《新闻周刊》的影响力、规模、收入都将大幅下降。以此为据,说明纸媒的未来在于全出“数字报”,则是根本站不住脚的。

陈国权最后表示,如果一定要我说《新闻周刊》只出“数字刊”说明了什么,我也只能说,它说明不了什么。既代表不了未来纸媒的努力方向,也代表不了未来纸媒的发展趋势。它只能说明:一家企业经营不善。

编辑:yuan4ren

关键字:

声明:i天津视窗登载此文出于传送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网友参考,如有侵权,请与本站客服联系。信息纠错: QQ:1296956562 邮箱:129695656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