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首页
首页 > 新闻频道 > 教育 > 正文


孩子的呐喊,是否能让家长反思中国式教养的悲哀?

时间:2018-06-19 15:31:37   来源:搜狐

[导读]这两天,湖南卫视新上线了一档节目《少年说》。节目组走进了全国12所中小学,在每个学校搭建了一个特别的“勇气台”,鼓励大家来“喊话”。向谁喊话?孩子们希望“TA能听见”的那个人。节目组说,用这种方式是希望孩子们在压抑紧张的学习氛围里,释放内心深处最渴望的诉求、释放情绪。这同时也给了他们和被喊话对象一次平等交流的机会。

这两天,湖南卫视新上线了一档节目《少年说》。节目组走进了全国12所中小学,在每个学校搭建了一个特别的“勇气台”,鼓励大家来“喊话”。

向谁喊话?

孩子们希望“TA能听见”的那个人。

节目组说,用这种方式是希望孩子们在压抑紧张的学习氛围里,释放内心深处最渴望的诉求、释放情绪。这同时也给了他们和被喊话对象一次平等交流的机会。

几期节目看下来,虽然孩子们的率真、青春和勇气很打动人,但是看节目的我,心里却越来越不是滋味:孩子们的父母作为被喊话对象,真的出现太多次了。

有句话叫“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你在我面前,却不知道我在想什么”。如今,这句话可以原封不动地套在这些父母们身上。

一个呼喊妈妈再爱我一次的小女孩,说经常给妈妈打电话她都特别冷漠,更别说陪伴了。

对此家长本人是这么解释的:

还有爸妈为了生意连着错过几次家长会:

家长解释说自己这么忙都是为了孩子:

忙的本质是为了孩子更好的生活本没错,但如果因此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到底是不是本末倒置呢?

和这种对孩子关心太少的父母比起来,另一种管得太多的父母,也让人有点无语。

有个男孩一上台就向他妈喊话:别再给我吃苹果和鸡蛋了!

他说,读小学的时候妈妈要求他每天吃一个苹果,已经吃了2000多个了。上初中又要求每天吃一个鸡蛋,已经吃了500多个了。

然后他说:

而下面这个女孩的痛苦要比鸡蛋和苹果更深刻,她觉得妈妈老拿别人家孩子和自己做比较。她希望妈妈能多看到自己的努力,不要老挂念别人家的孩子。

妈妈的回应是——

你其实很棒,但是你get不到关键……我是让你进步。

全是大道理。

孩子发起了第二轮诉求:那你为什么老打击我,看不到我的努力?

妈妈的回答——

孩子说不是啊!这种打击已经让自己开始否定自我了。

这时候妈妈突然开始谈“承诺”——

看到这里已经完全感觉到女孩说不过妈妈,但她最后又挣扎了一次:能不能别老说我做的不好。

结果,老妈再一次坚持了自己的立场和方法论。

这种一轮轮被敲打回去的窒息感受,让孩子彻底崩溃了,哭着跑下了台。

孩子执着于希望妈妈肯定她的优点,是希望妈妈能真正“看到”她,可惜,把年级第一的“别人家孩子”挂在嘴上的妈妈,根本不明白这一点。

甚至,把孩子们传达的渴望,变成自己讲条件的筹码。

因为考试成绩下滑被父母停掉了舞蹈课的女孩,对妈妈喊道:跳舞是我的梦想,我现在很迷茫。妈妈却说,“如果你下次考试能够进全校前100名,就让你继续学跳舞”。

孩子一下子愣住了。她说我做不到,这个要求真的太高了。

她请求妈妈把要求降低到前200名,妈妈想了想之后回她“150名”。

这轮讨价还价后,孩子的满足,看了让人眼睛有点发酸。

用对学业的过多关注,用学习目标达到要求来换取孩子的渴望,这种“有条件的爱”,等长大之后才有感悟。才发现当时的我们和父母,根本就没有站在同一个平等的阶梯上交流。

看的时候我就在想,如果这个妈妈,能够坐下来,好好地和孩子讨论她的人生规划,和她商量跳舞的目标,是不是真的可以坚定地走下去……该有多好啊!

看这个节目的时候,有太多的感同身受。

不管是抱怨父母关心不够,还是嫌弃父母管得太多,我相信,这些孩子并不是矫情、不知感恩,而是因为,他们和父母之间,真正意义上的亲子沟通实在太少了。

就像节目里有个女孩说希望妈妈多陪她,妈妈回应的是:妈妈答应你,会陪你做题目。

盯着孩子学习也许是种负责,但是我相信这不会是孩子真正想要的陪伴。

我们一直在说的平等、尊重和接纳,其实还远远不够。

去听听孩子在说什么,去等一等、看看孩子的需求,不要让孩子在成长中遭受更多这种被漠视的伤害,这才是我们需要做的。

套用此前一个粉丝给我们的留言:认真做父母,本来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啊。

(本文由“好父母十万个为什么”推荐,部分图片选自@《少年说》微博)

变态的中国式教养,你是如何毁掉你的孩子

文|jiaye6108

导语

这个世界上没有天生的好孩子,也没有天生的坏孩子,好与坏,都是这个社会给的,而社会对自己孩子输出最多,当然是家人,而家人自然是以父母居多了。

有人问中国教育为什么这么变态,主要背后有一群非常变态的家长!更可怕的是,中国父母们总是忽略了环境对人的影响,父母是孩子的老师,但中国父母的逻辑非常奇葩,比较倾向于责怪孩子,不是反思自己的。

1.缺乏教养

中国父母对自己子女的成长,有不少人是不闻不顾的,只是在高兴的时候,拉过来亲几口,说上一句“宝宝乖,乖宝宝”;不高兴了就照着脸打几下,顺带骂上一句“养你有什么用”!平常时候,基本上会消失得无影无踪。为什么缺位呢?有的父母是忙,忙着挣钱,忙着加班;有的父母是玩,忙着打游戏,忙着打麻将……这些家庭的子女一般由于缺乏鼓励和引导,普遍对成功缺乏渴望、对规则缺乏敬畏,长大后大多数会成为平庸之辈,而且一部分人还会误入歧途,因为融入到那个群体里,才能够找到一丝存在感。

说实话,这些孩子的父母其实比孩子更需要教育的。

但是,你要是去批评他们“管生不管养”,他们就大不愿意了,反而会觉得自己管教得妥妥的。

“我给孩子不缺吃、不少穿,还给挣下不错的生活,让他(她)上好的学校去接受好的教育!”他们认为做到这样了,就功成圆满了,而其他的事就看子女的造化了。当然,做了这一切,从不会关心孩子的教养,更别提自己的教养了。

当他们的孩子被人指责了,甚至找上门来兴师问罪,又往往会走向两种极端,以显示自己的为人父母的“强大”存在:

一种是无限纵容,“我的儿子怎么会错,一定是你搞错了”,即使真有错,也是护犊情深的,“我的孩子还小,谁小时候不会犯错,长大了自然就懂事了”,所以,这种类型的父母就是不管孩子,管起孩子来就是娇宠。这种父母就是熊孩子背后的熊大人。

另一种是无限打击,“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又是你惹事生非了”,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管教无非就是一个“打”字,相信能打出一个“听话”的孩子。所以,这种类型的父母就是不管孩子,管理起来就是一顿棍棒。这种父母认为所谓的教孩子,就是教训孩子,就是通过百般羞辱来实现这种教的。

这样的父母往往只在孩子“犯错”时,才会出来刷一下自己的“存在感”,但这种“存在感”无非就是无限纵容或无限打击。虽然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应对态度,但又是殊途同归的,那就是他们的孩子根本没有正确的是非观,根本不知道哪些是禁止做的。

这样的家族教育真的有还不如无,确实会把一个好孩子都教成坏孩子的,最终你的不教养或教养无方,背负责任还是父母和孩子自己!

还有一些父母,其实比上面这两种更为可怕的,什么都不管倒也罢,还把自己孩子当作了出气筒,比如把工作上的情绪带回家里,领导怎么骂自己的,就怎么骂到自己的孩子身上。或者把自己的孩子当作“垃圾筒”,释放自己对社会不满的垃圾情绪,感觉整个世界都是欠他的:这个邻居多么不好,那个亲戚多么垃圾,你的爷爷年纪大脑子不好使,你的奶奶老眼昏花手脚不灵……满满的仇恨,满满的负能量,都传输给了自己的孩子。这种父母教出来的孩子,也会把负面情绪发泄到别人,甚至发泄社会上去的。因为孩子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父母的诸多不足。这种孩子很容易成为“垃圾人”的。

我们家长只会觉得孩子无可救药,但其实背后最无可救药的就是孩子的父母,因为问题就出在父母身上。

2.过度教养

上面这些是缺乏教养或者说教养无方,而一些父母则表现为“过度教养”,让孩子根本没有自我选择的可能,甚至扼杀了孩子的天性,让他们的成长无比窒息。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中国的父母普遍心理。因此,我们很多人很容易将自己的梦想寄托在孩子身上,不管孩子喜不喜欢和需不需要,但一定要孩子如何如何努力,一定要达成某个人生目标,而这个目标恰恰又是父母没法达到的目标。

更为可笑的,一旦孩子的目标没有达成,就被视为自己和孩子的失败。这种失败是双重的,因此对孩子是特别具有杀伤力。

在现实生活中,不乏这样有父母,特别一些女人,有了孩子就扑心扑肝,都扑在了孩子身上。

在孩子出生的那一刻,她们作为女人属性彻底消失,完全进入母亲角色。她网络上的头像、信息等等,不再是她自己的了,而是她的孩子,她也没有了自己的网名,微博、微信上就叫XX妈的。

在生活中,她已经彻底丧失了自我,不再是她自己,只是XX的妈妈,只是自己孩子的代言人。在微信朋友圈、微博状态上晒的,永远是她的孩子,没有其它的内容。如果有,也是与孩子有关的东西,比如孩子的奶粉、孩子的玩具、孩子的衣服……等等。晒的内容,无非就是孩子哭了、孩子笑了、孩子说话了、孩子走路了、孩子在游戏、孩子在旅行、孩子在学习、孩子去比赛、孩子得奖了、孩子……等等,结尾不忘记评价一下孩子,孩子真棒、孩子真给力、孩子……最后,就沉浸在自我预设的感动之中,付出这么多,原来都是值得的!

如果坐下来跟她喝个茶、聊个天,话题永远是围绕着她的孩子,一切都是孩子,孩子多聪明、多可爱、多懂事、多天才、多…她能在自己独家故事里沉醉着,可以不间断地讲足三天三夜的,如同祥林嫂一般絮絮叨叨个没完没了。

这样的母亲确实很爱自己的孩子,把孩子当作自己的骄傲,把孩子当作自己的全部。这是母性的本能,无可厚非。但是,许多人往往不是刻意要隐匿掉自己,她不再拥有自己,只是认为自己的人生已经乏善可陈,所以把人生的寄托和希望全放在了孩子身上。

以为用自己的陪伴长度能够改变孩子,让孩子成为天才,处处都为孩子操碎了心,她的人生就是带好孩子,而是带好孩子就是让孩子成为天才,成为明星,成为……她们以为只要牺牲自己的人生、事业,就可以为孩子换来更辉煌的人生!

其实,这样的孩子只不过是她的工具罢了,她的关心恰恰有毒,而这种关心恰恰抹杀了孩子的自我意识、本性、天赋、思想等等。

这样的孩子,在孩童期间会过分地早熟,母亲会哄着甚至逼着他们去做她以为正确的事情,走她既定走的人生路,去活出她希望的那个样子。而等到孩子成人后,这样的孩子又会过分地晚熟,慢慢地发展成为妈宝,成为长不大的“大小孩”,精神上无法断奶了。

更可怕的是,这样的孩子更多地为她而活的。毕竟她作为母亲这么含辛茹苦,总会对孩子灌输这样的话:“我这辈子就这样了,我家以后就靠你了!”

那么,这样孩子是否会优秀?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教不出雄鹰,你自己甘于平庸,把梦想寄托在小孩身上,选择做一只笨鸟、懒鸟、异想天开鸟,却总想让自己的孩子先飞!如此时间长度就能实现质变,那么全世界的母亲倒不如都去做全职妈妈得了。最好的教育,作为父母其实就是做好的自己,是活出自己的精彩,和孩子一起飞!

因此,与其“我没做到,那你替我做到”,还不如“我做到极致,你可以青出蓝胜于蓝”,这才是真正的霸气,真正的言传身教。优秀的妈妈并不是为孩子而活,而是在孩子面前做一个很好的榜样,孩子看到妈妈也这么努力,自然而然也会效仿的。

3.适度教养

我觉得,还是适度教养为宜,不能缺失,也不能过度。该抓的时候,一定要抓,而且要抓好,毕竟父母才是子女最好的老师;该放的时候,一定要放,而且放好,毕竟子女们终有一天要独立去面对社会的。

陪伴确实是最好的教育,毕竟孩子的成长需要父母的言传身教,但更要尊重孩子是独立和变化的个体。

我们现在的孩子缺乏的是获得幸福的能力,还有面对困难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甚至社交能力等等。作为父母,相对于孩子是生活方面的“老司机”。不带他们,这是管生不管养,是错的。但带了他们不放手,总觉得自己带着好,也是错的。

毕竟孩子有孩子的认知,我们不能用自己的认知否定孩子的认知;孩子有孩子的感受,我们不能用自己的感受替代孩子的感受。如果样样强迫他们接受父母的那一套,那么孩子的生活将被父母的期望所绑架,会活得没有自己,会活得没有幸福感,最终只不过用父母的欲望来压抑了子女的理想。

因此,作为父母,在履行起监护人的责任时,就是在适当的时候,能够落在孩子身边不远的地方,默默地看着,给他们适当的引导和鼓励,路还是要他们自己来走的,当然,脚上的泡也要他们自己走出来,只有这样更理解生活。

本文选自微信公众号“观鉴-ID:meiriguanjian”,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

编辑:苗翠花

关键字:孩子呐喊是否能让家长反思中国式教养悲哀

声明:i天津视窗登载此文出于传送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网友参考,如有侵权,请与本站客服联系。信息纠错: QQ:1296956562 邮箱:129695656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