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首页
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际 > 正文


如何让中国故事打动日本民众心弦?看这只“熊猫”是怎么做的

时间:2019-05-15 00:58:47   来源:baidu.com

[导读]北京日报客户端05-1407:172016年4月14日晚,日本熊本县发生了6.5级强烈地震。次日,一只憨态可掬的熊猫为受伤的熊本县吉祥物熊本熊送竹子的漫画在社交网站上火了,很多人对此进行了再创作,以表达对灾区日本人民祈福的心愿。至今,这幅漫画依然经常出现在一些表达中日友好活动的场合。

 

2016年4月14日晚,日本熊本县发生了6.5级强烈地震。次日,一只憨态可掬的熊猫为受伤的熊本县吉祥物熊本熊送竹子的漫画在社交网站上火了,很多人对此进行了再创作,以表达对灾区日本人民祈福的心愿。至今,这幅漫画依然经常出现在一些表达中日友好活动的场合。

熊猫 资料图,新华社供图

这幅漫画当时由负责对日传播的《人民中国》杂志社制作,与熊本地震报道一同刊发,首先构思出漫画的人便是该杂志总编辑王众一。

谈到这幅现象级漫画的诞生,王众一用“灵机一动”来形容。2011年日本福岛发生大地震。王众一带领团队第一时间做了20多个版的报道,有过多年中日文化交流经验的他深知,国之交在于民相亲,受历史及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影响,中日两国国民亲起来并不容易。而有一些东西是可以跨越这些障碍的,比如人类在面临极端灾难时表达出的共同情感。

“当时的宣传报道效果很好,集中展现了中国在大灾难面前对日本的支援。”王众一回忆说,但是不能每次遇到此类报道都用大篇幅报道,他和团队一直思考更加简单、直接、高效的方式。

直到2016年日本熊本县发生地震,王众一带领团队连夜设计出了熊猫宝宝慰问熊本熊的漫画,刊发之后,立刻引发了日本民众的共鸣。

有日本媒体在报道这幅漫画时,用中文和日文分别写道:“大家都是‘熊’,大家都是‘生命’。”这句话充分表现了王众一及团队设计这幅漫画时的初衷。

“日语有个词叫‘心象风景’,意指对对方内心的了解。如何在中日文化交流中让中国故事打动日本民众心弦?报道熊本地震的漫画做到了。”王众一介绍,这种方式日本民众感同身受,接受起来很容易。

在王众一牵头所做的中日文化交流策划中,熊猫作为文化符号多次出现。

由《人民中国》参与主办的“熊猫杯”全日本青年感知中国大赛从2014年开始至今已举办了5届,每年邀请十几位获奖日本青年来华访问、交流。

在2016年的一篇获奖作品中,一位熊本大学的学生回忆了小学时中国插班生与同学们交往的故事,那位只穿着短裤和T恤的中国插班生给了他很大启发。他写道,“只穿着短裤和T恤便坦诚相见”“不穿着又重又硬的护具就不会伤害彼此”,朴素地表达了中日两国需要真诚相交的道理。

润物细无声,一次次实践证明,唤起日本民众共鸣的文化产品才能促进两国深入交流。

王众一看到了这个规律,所以他在做杂志的同时把焦点投向了更广阔的领域,电影就是其中之一。41年前,反映战后日本社会的电影《追捕》在中国上映,引起轰动,增进了两国民众之间的了解。同样,2001年,反映湘西普通民众生活和风景的中国电影《那山那人那狗》在日本上映,堪比《追捕》在中国的受欢迎程度。

“这两部电影都是在对方国家火起来的,这个有趣的现象不是偶然的,它说明两国通过电影所表达的内容真正走进了彼此观众的内心。”王众一介绍,基于长期的研究积累,他还将日本著名电影史学家四方田犬彦的《日本电影110年》翻译成中文,为中国读者了解日本文化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王众一喜欢用费孝通先生的一句名言形容他对中日文化交流的目标追求: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自2016年二十四节气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他便开始琢磨将中日文化交流提升到“美美与共”的层次。

二十四节气发源于中国,同样为日韩等东亚国家所共有。王众一连续三年尝试运用日本读者喜闻乐见的短诗俳句与中国化的汉俳互动的形式,讴歌二十四节气的风物,这种中日互动的文化交流形式如今也得到日本社会高度赞赏。日媒评价称,希望能够借此促成新的中日文化交流。

“二十四节气带动的中日文化交流是一个全新的尝试,它彰显着中国的文化自信,一定能为中日文化交流注入新活力,未来,我们还会试着将它扩展到中日韩乃至更大的文化交流范围中。”王众一满怀信心地说。

编辑:alissa

关键字:日本中国文化王众交流民众熊猫漫画故事报道

声明:i天津视窗登载此文出于传送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网友参考,如有侵权,请与本站客服联系。信息纠错: QQ:1296956562 邮箱:129695656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