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 要闻 文化 企业 理财 保险 消费 公司 区域 创业 责任 时评 调查
首页 > 财经频道 > 消费 > 正文


海口府城将全面升级改造 古城墙下美食街成亮点[图]

时间:2016-12-20 15:53:35   来源:海南日报

[导读]琼台复兴千年文脉续旧梦府城老街仁和坊。府城忠介路培龙后街,正在建设中的特色美食街。文 海南日报记者邵长春特约记者林先锋图 海南日报记者李幸璜通讯员龙泉千年历史孕育的文化沉淀在府城的街巷、建筑中,秉着“修旧如旧”的理念,海口府城将全面升级改造,借此契机,我们将集中寻访、梳理府城众多文物遗迹的历史、现状,推出“琼台复兴·城记”专栏,我们期待通过改造,拂去岁月的尘埃,让这座古城露出她独有的风貌。

琼台复兴千年文脉续旧梦

府城老街仁和坊。

府城忠介路培龙后街,正在建设中的特色美食街。

文\海南日报记者邵长春 特约记者林先锋

图\海南日报记者李幸璜通讯员龙泉

千年历史孕育的文化沉淀在府城的街巷、建筑中,秉着“修旧如旧”的理念,海口府城将全面升级改造,借此契机,我们将集中寻访、梳理府城众多文物遗迹的历史、现状,推出“琼台复兴·城记”专栏,我们期待通过改造,拂去岁月的尘埃,让这座古城露出她独有的风貌。

府城自宋开宝五年(972年)开埠,迄今已有千余年历史。千年来,琼州府城积淀的历史和文化,就散落在残破的城垣古迹中,散落在曾见证古城繁华荣耀和悲欢离合的七井八街十三巷中,散落在许多还未被历史湮没的往事烟尘中。

日前,府城宗伯里一横街、忠介路培龙后街特色美食街等一批古街巷通过集中整治和“修旧如旧”全面升级改造,以琼北老建筑风格的特色街风貌再度面世,而这还只是海口市琼山区“琼台复兴计划”的开篇之作。

未来几年,琼山区将通过开展系统性保护工程,加强对古城的保护和规划,使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得以更长久地保留它的特色和韵味,为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增添更多的历史文化底蕴。

定位:国际旅游岛历史文化客厅

作为海南文化发祥地、海口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核心区的海口府城,可谓荟萃琼崖人文历史的精华,有着千年历史传承文脉,明清时期更被誉为“海外邹鲁”,老城区内遍布名人故居、书院文庙、鼓楼城墙、老街祠堂等名胜古迹。

但现在说到府城,大概除了五公祠就是琼台书院,而且这两个地方的保护水平也不足,很多游客慕名前来往往觉得很遗憾,琼山在整个国际旅游岛的旅游产业布局中显得微不足道,可谓是“守着宝山饿肚子”。

琼山区委书记孙芬说,琼山新的五年规划提出了四个战略定位,首先就是要把琼山建设成“国际旅游岛历史文化客厅”,“十三五”期间,琼山将展示给老百姓的,既是留得住乡愁、充满独特魅力的千年古城,又是百姓安居乐业、充满人文气息的现代化都市。

孙芬说,建设国际旅游岛历史文化客厅就是要进一步突出琼山作为海口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核心区的优势,整体打造琼台书院、琼台福地、鼓楼、三贤故里和七井八巷十三街等特色文化资源,好好地梳妆打扮,重新擦亮琼台文化底蕴的名片,让客人来了不仅有好酒好菜,更有千年历史文化来招待。

据了解,今年琼山区已启动“琼台复兴计划”,并与来自清华大学的策划设计团队展开合作,目前已经制定完成并通过了“琼台复兴计划”的整体策划报告和府城中心城区概念规划,文化专题的报告也已经完成。

未来几年,琼山将利用海口市棚改和“双创”的空间战略机遇,在规划和保护好古城的前提下,实施府城传统建筑街区保护开发工作,修复恢复老府城纵横交错的“七井八巷十三街”街巷路网架构,突出十里千年、府城记忆、书香文苑、追梦故里等子项目品牌,将府城片区打造成国家级历史文化体验景区,实现文化旅游经济协调发展。

模式:采取“1+3”的框架推进

琼山区文体局副局长刘仕刚告诉记者,“琼台复兴计划”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它包括海南传统文化的复兴、历史街区的保护和复兴、海上丝绸之路支点的复兴和城市人居环境的复兴,采取“1+3”的框架,即1个子项目执行和实施的平台,分空间、文化和丝路论坛3个专题进行推进,子项目成熟一个实施一个,统筹并进。

而此次规划的总体布局也不仅局限于府城甚至琼山区,而是借鉴北京、广州等地经验,实施城市轴线战略,打造一条新的城市体验环线,联通海口市最主要的两个旧城保护区,形成琼山府城海口旧城的历史文化保护格局。

据了解,“琼台复兴计划”具体参考了西安大明宫、成都宽窄巷、福州三坊七巷的案例,提出了府城历史街区的开发模式应站在海南乃至国家大历史的高度,在尊重和挖掘历史信息前提下进行历史保护优先的开发模式,采取化整为零、小规模精细化渐进式的改造模式。

整体策划以1.41平方公里的府城历史街区为主,周边区域其他历史文化节点为辅,来考虑整体的复兴计划,打造一个历史文化漫步环、一条美舍河历史景观带、东西向的府城历史空间轴和南北向的历史现代交融轴、红城湖生态核心和琼台福地历史核心,以及塔光、西门子城、五公祠、鼓楼(南门)、东门楼和海瑞故居六个节点。

“琼台复兴计划”将打造美食街等11类特色街道,对现存的180米古城墙遗址进行保护,并拟按原样新建新修1000米城墙;第一期计划重点复原会魁、联芳等8个牌坊,修缮海瑞、丘濬、吴典等7个故居和民居,异地复原水街、瑞云等4座古桥;同时还将对现存的黄氏宗祠等5个宗祠进行保护,对由于城市建设拆迁的15个宗祠迁至相关纪念馆或异地重建复原。

刘仕刚说,文化专题主要侧重于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包括政治、教育、文物、宗祠、商业、宗教、艺术、民俗、生态等9个方面的文化遗产挖掘、保护与利用。

丝路论坛专题则主要是借助博鳌亚洲论坛这个平台,大力推广海南在“一带一路”中重要支点的作用,为海南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提供建立人脉、拓展合作的平台。

亮点:古城墙下美食街

“琼台复兴计划”空间和文化两个专题都重点提出要在老城核心区“七井八巷十三街”中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老街巷的历史文化特色,复原昔日八巷十三街的繁华,打造11类特色街道。

具体讲,就是在蛋巷、少史巷、草芽巷、靖南街、尚书街和县前街打造美食街,把打铁巷改造为海南八音乐器街,将关帝巷和双龙巷打造为海南民俗展示街,达士巷为生活街道,东门街、北帝街、镇台前街和丁字街建设成仿古商业街,府前街打造成海南非遗展示街,南门街成为海南戏曲街,县后街作为黄花梨工艺品街,马鞍街打造成海南手工艺品展示街,北胜街为黎锦服饰街,绣衣坊则为刺绣制衣街。

琼山区目前已经在忠介路—培龙后街特色美食街的打造上实践了这一理念,记者看到,如今的美食街在保留原有建筑风格的基础上加入了琼山特色建筑元素,力求把历史文化和现代美食完美融合,使古城墙为代表的厚重历史焕发出勃勃生机。

老宅子咖啡就位于这条美食街上,在装修方面别出心裁,坚持“修旧如旧”的初衷,保留了极具琼山“琼北文化”风格的古宅建筑,游客在品尝咖啡、美食的同时可以细细品味古风古韵的琼北民俗文化。

但不久前,这里还是一个马路市场,地面破损不堪,污水横流,两边房屋铺面破损严重,高低参差不齐,高空电线犬牙交错,乱搭乱建严重,是全市有名的脏乱差一条街。

在海口开展“双创”工作后,琼山区按照市里要求,结合该区的历史文化传承进行展示和改造,不仅对占道经营和乱搭乱建进行整改,还下决心拆除了68间平顶临时建筑,并通过征收拆除多间遮挡古城墙的房屋,使一段原汁原味的明代古城墙再次展现在市民面前。

如今这条整洁有序具有明清风格的美食街已成为市民游客休闲的好去处,毗邻具有厚重历史的古城墙,成为美食街的最大亮点,而这样的场景未来几年将在“七井八巷十三街”上迭次上演。

相关新闻》》》

海南周刊| 海口府城故事多 七井八巷十三街话你知

草芽巷古城墙。

琼台复兴·城记

府城地势北高南低,明清两代,依地势而建,逐渐形成了以府前街、镇台前街、北帝街为主线,仁和巷、草芽巷、关帝巷等街巷纵横交错的“七井八巷十三街”格局,一条条街巷,一口口古井,承载了古城的昔日繁华,如今再步入这些熟悉而又陌生的街巷,一路走去,历史的沧桑感扑面而来。

文\海南日报记者 邵长春 特约记者 林先锋

图\海南日报记者 李幸璜 通讯员 龙泉

十三街

“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唐·白居易《登观音台望城》

府城十三街通常来讲是指东门街、府前街、南门街、靖南街、尚书街、北帝街、镇台前街、县前街和县后街、丁字街、学前街、马鞍街、北胜街这十三条主街,也有说法认为绣衣坊(北门街)应列入其中。

这些街道绝大多数都可以追溯到明代,那也是海南历史上人文最为鼎盛的时期,但十三街的宽窄不一,部分街道比较窄和短,更接近巷,但总的来说,十三街作为交通要道仍勾勒出了古代府城的主骨架。

我们假设自己是一个明代的海南乡下农民,某天终于有机会能到当时琼岛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府城一游,在我们步入明代府城东城门朝阳门后,首先踏上的就是十三街之一的东门街,这条总长350米、宽6米的咽喉要道早期还是泥沙路,两旁少有住户,后来街两边人口增多,慢慢形成了集市,故称为东门里,初入府城,想必就会惊叹于街市的繁华。

再往西行,就来到了府前街,这里是琼州府衙、府学宫所在地,也是整个府城的核心所在,府衙门前大街也就被称为府前街;如果这位农民活到了清朝,他会发现治所没啥变化,只不过府衙已改为道台衙,府前街也改称道前大街;但到了1926年府城扩建古道时,此街已被正式命名为文庄路,以纪念琼山著名先贤丘濬(谥号文庄),现仍是府城地区主街道之一。

沿着府前街溜达着往西走没几步,大街南边有一条2.5米宽的南门街,这是通往城南靖南门的主要街道,因为该街从鼓楼石拱门下通过,因此又被称为鼓楼街;步行到南门附近,我们会发现这里还有一条东西走向的明代古街,因靠近靖南门而取名靖南街,南门街和靖南街环境比较清幽,多为民居、少有店铺,平时行人稀少,但鼓楼却是当时文人墨客登高望远、以文会友的文化中心所在,今日从街上过,还偶尔可瞥见艳阳下一位身穿校服的少女正倚在鼓楼上读书,可见此风数百年后犹存。

改造中的靖南街。

我们可以经由尚书街从靖南街再回到府前街上,明万历年间,琼州地方官员在府署前卫定安人南京礼部尚书王弘诲立“学士尚书坊”,街道因此得名。清代海南唯一的探花定安人张岳崧题匾额的“黄忠义公祠”和邢氏族人创建的“邢知军书舍”等古建筑也都在尚书街旁。

沿着府前街再往西走就来到了南北走向的北帝街上,因为街北有座北帝庙,即真武庙,此庙原建城中,后才移到城北谯楼上。1926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该街道改名中山路并进行扩建,至今仍是贯通府城南北商贸繁荣的主干道,或许也正因此,北帝街上的古迹今日都已难觅踪迹。

穿过北帝街往西走,就来到镇台前街,这是因为清代的镇台署坐落于此,故有此称,至于明时的街名已难考证,同样是在1926年为纪念海瑞,取其谥号改此街名为忠介路。这里是府城古今的商业集市,人流集中,居民点密布的主干道,但幸运的是由于道路没有多大改变,尚存有明代古城墙、郑氏宗祠、三城会馆等古迹以及清代石木结构和近代南洋骑楼式建筑,古风犹存,也是府城历史街区的主要地段。

琼山县旧县衙则座落于城西南,自明代起就在衙前和衙后分别形成了县前街和县后街两条街道,这里是当年府县官员和民众到万寿宫庆祝皇帝诞辰的必经之路,至今街道两旁还保存不少低矮的清末民初建筑。

十三街中的学前街和丁字街如今已从府城地图上消失了,前者在鼓楼前不远处的靖南门之东沿城墙走势,因位于县学宫前而得名,又称“青云路”,如今已完全被现代民居所取代;后者是连接府前街、北帝街、镇台前街的一个丁字形路段,著名的“搜书院”故事就发生在丁字街旁的琼台书院奎星楼,如今此街也已被中山路取代。

沿着镇台前街往西走到了西门附近十字路口,是两条出入城的必经之道,向南是马鞍街,向北则是北胜街。马鞍街早在明代已开始形成石板路,相传琼州府衙内的大量马匹都经由此道牵往城南郊外饮水洗喂,久而久之,这里发展成为出售马鞍等各种马具的商品街,故此得名,其北段美称金鞍街,南段称银鞍街,洗马的地方则叫洗马桥路。

北胜街是一条通往海口所城和琼州海峡的要道。明时倭寇猖獗,守城官兵多次在此地打击来犯的倭寇海盗并取得胜利,又因其地处府城之北,故此得名北胜街,琼台驿也建在北胜街旁,是传递公文、官员南来北往的必经古道。

联接马鞍和北胜街的是绣衣坊,也叫北门街,很多府城老人都认为,绣衣坊比起已经消失的学前街和丁字街,更应被列入十三街之中。关于绣衣坊的来历,相传明清时期,出入此地的多为文人墨客,他们多穿绸缎刺绣衣裳,当朝皇帝听闻海外还有这样人文荟萃之地,龙颜大悦,便钦赐了“绣衣坊”牌坊。

八巷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南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直为街,曲为巷;大者为街,小者为巷。巷,北方人称之为胡同,即连接大街之间的小路,府城的八巷,指蛋巷、打铁巷、仁和巷、少史巷、草芽巷、达士巷、关帝巷和双龙巷这八条小街巷,多为居民点,论宽度虽不过2米—4米,但因为八巷多有名人故居,各种逸闻趣事流传甚广,府城八巷也成了仿古探幽的好去处。

蛋巷是府城最短最窄的巷,只有75米长,最狭处仅1.1米宽,清代形成,因其两边巷口小中间大,似蛋形而得名。但由于后来有居民在中间宽阔处加盖了房子,蛋巷如今已名不副实,甚是可惜。

打铁巷南低北高,是府城坡度最大的巷,传说清朝时该巷有几家铁器作坊,也有说是铸打金银首饰的,由于生意兴隆,每日从早到晚,不断传出敲打金属的声音,其声如同打铁,打铁巷也因此得名。如今打铁声早已不闻,唯有长满青苔的老屋、发亮的青石板路和耄耋之年的老人仿佛还记得旧日此地的繁华。

仁和巷又称仁和坊,原称夏宅巷,因为此巷在明朝出了一位正三品南京太常寺卿夏升而得名,现名寓意“仁爱和气”,“曲为巷”这三个字对仁和巷来说真可谓名副其实,它长虽只有380米,却转了四道弯。

海口府城老街仁和坊,90岁的王庭槐老人悠闲走过。

住在仁和坊30号的九旬老人王庭槐刚刚买菜回来,一手拎着菜,一手提着鸟笼,沿着仁和巷弯弯曲曲的石板路往回走,他身后长长的沿街墙面上,画的是数十位琼山古代先贤,为首的正是被称为“一里三贤”的邱濬、海瑞和许子伟,老人在画中走,历史也随着他脚步一页页翻过。

或许因为仁和巷过于曲折,难以改造,这条老街巷在未来“琼台复兴计划”的总规道路中恐将取消,老人提着鸟笼慢慢踱步的背影大概是仁和巷留给我们最后的美好记忆画面。

八巷中的少史巷亦称夏宅巷,相传清乾隆时有一夏姓大户人家在此居住,后来夏家搬走了,又来了一户,据说其祖先担任过少史官职,巷就改称少史巷了,但在海南方言里,“少史”二字读音与“臭屎”发音相同,为什么当地人会用这样一个发音的词称呼此街巷,是否有暗讽的意味在内就不得而知了。

府城草芽巷窄小的古道。

草芽巷依西城墙而建,至今仍有明石城墙遗迹,由于此处原长满青草,兵丁割草喂马后,又很快长出嫩嫩的草芽,故名草芽巷。草芽巷可谓八巷中最有传奇色彩的街巷,这与琼州名士吴典一族息息相关。

传说吴典祖父吴福未发迹时就曾在草芽巷附近野草丛生的破寺里安家,除做豆腐谋生外,还割草卖给官衙,并因此在荒地中挖到大批金银财宝,遂成为富甲全城的大户;而他的孙子吴典中进士,入翰林,担任国史馆、三通馆编修,四库全书副总裁和武英殿分校官,参与国史编纂,是清代海南入翰林的第一人,后丁父忧辞官回乡,出任琼台书院主讲,致力教育和公益事业,颇得美名,因吴氏一族定居于草芽巷,此地也从人烟稀少的荒地成为热闹的街巷。

府城达士巷。

达士巷位于小西门内南隅,长410米,是全城最长的巷,也是唯一一条保留完好有百年历史的青石板路,属原琼山市文物保护单位。明清时期,有不少达官显贵、名贤绅士在此定居,故名达士巷,明代被誉为“岭海巨儒”钟芳的旧居遗址、清末民初琼岛文化传承者王国宪故居等都坐落于此;达士巷东的古庙群落,以三圣庙、马皇庙、康皇庙为代表,历经百年仍香火不衰。

但香火最旺盛的恐怕还是关帝巷,这条巷因其北端抱珥山上的关帝庙得名。抱珥山是府城的制高点,明弘治初,关羽庙迁建于此,后环山筑台,称琼台,并在琼台前面立琼台福地坊。关羽在民间信仰里既是忠义化身又是保护神,更是财神,因此香火旺盛,朝拜者不绝于途,这条必经之路也就被称为关帝巷了。

双龙巷位于鼓楼街之东,西端与靖南街相对,清代前此巷有科举考场、姓氏宗祠以及文房四宝店铺等,是文运昌盛之地,不少读书人都在此地发龙运、跳龙门,于是取了“双龙巷”这样吉祥的名字,但世事沧桑,彩云易散,如今双龙巷和它曾经的繁华古迹都已消失在历史深处。

高登街三合井。

七井

“君不见道傍废井傍开花,原是昔年骄贵家。”

——唐·武元衡《行路难》

府城“七井八巷十三街”中,八巷和十三街都比较明确,但“七井”究竟是哪七井却众说纷纭,有的说“七”并非实数,府城大大小小的井就有上百口之多,甚至对于“井”这个词是否指水井也颇有争议。

曾著有《府城春秋》一书的黄培平老先生就认为,因七井是与街巷这样的交通网络并提,故这里所说的井,不是指人们开凿取水饮用的井,而是纵横交错,组成井字形的交通网络,也是古时做买卖所称的“市井”,造就了道路畅通、市井繁荣的城镇格局,也就是说上述八巷十三街,以南北向为纵,东西向为横,构成了府城的七大井块,并一一列举了各井块。

但也有一些观点坚持认为“七井”是确指有特色的七口大井。其实即使是作为古代城邑中集中买卖货物场所的市井也离不开水井,在颜师古为《汉书·货殖传序》作注中就提到:“凡言市井者,市,交易之处;井,共汲之所,故总而言之也。”孔颖达为《诗经》作疏也指出:“俗说:市井,谓至市者当於井上洗濯其物香洁,及自严饰,乃到市也。”

达士巷古道钟芳井。

明正德《琼台志》中,在“山川”两卷中,就附有“岩峒井泉”,详细介绍了当时琼岛上各县著名的井泉,其中府城内就有双井、莲塘井、玉液井、西城大井、南城脚井、北城井、水关井、武秀井等八口井,七井是否就在其中不得而知。

位于仁和巷的丹霞井深10余米,为府城诸井之冠,日积月累,打水的绳索在石雕的井圈上,密密麻麻地磨出了81道绳痕,据说最深的一条达8厘米。传闻府城是一块风水宝地,如龙脊龟背俯卧在琼北,而丹霞井正处于府城的中央,古道台、镇台、琼台等“三台”的核心,吸天地之灵气,故此井也被称为长寿井,喝了井水能福寿禄三全。

达士巷有一口井叫钟芳井,也叫达士巷大井,旁边有一石碑,上面写着:康惠泉龙神。右边小字写着:光绪十八年岁次壬辰仲春月谷旦。由此推测,这口井最迟在1892年便已开始使用,距今124年。左边小字写着:达士巷、金鞍街、银鞍街同重建。由于这块石碑,这口井亦被称为“康惠井”或“龙泉井”。

三合井则位于马鞍街最南端,为防附近的小孩跌落,井口已用石板盖住,并加了铁锁和铁链,井旁有一个小庙,供奉着井神,井虽已废弃不用,但井神的香火仍旺盛,井沿边的香炉插满了香烛,连庙旁的石狗亦独享一炉香火。

我们不知道历史上的七井具体指哪七口井,但如果现在重新评选七井的话,上面这几口井大概可以入选吧。

 

编辑:苗翠花

关键字:府城历史文化美食街琼台海南八巷十三前街复兴

声明:i天津视窗登载此文出于传送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网友参考,如有侵权,请与本站客服联系。信息纠错: QQ:1296956562 邮箱:1296956562@qq.com